交通事故

秉承专业精神·践行社会责任

2018年5月1日起,交通事故处理新规定(新旧比对表)

2017年9月19日由国务院法制办主办的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公布最新修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该规定自 2018年5月1日起施行。2008年8月17日发布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104号)同时废止。
注:红字为新规定增加、修改内容,蓝字为旧规定删除内容

目 录

公安部第 104 号令( 2009 1 1 日起施行)

公安部第 146 号令(自 2018 5 1 日起施行)

目 录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辖

第二章 管辖

第三章 报警和 受理

第三章 报警和 受案

第四章 自行协商和 简易程序

第四章 自行协商


第五章 简易程序

第五章 调查

第六章 调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现场处置和 现场 调查

第二节 现场处置和调查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四节 检验、鉴定

第四节 检验、鉴定

第六章 认定与复核

第七章 认定与复核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

第二节 复核

第二节 复核

第七章 处罚执行

第八章 处罚执行

第八章 损害赔偿调解

第九章 损害赔偿调解

第九章 涉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

第十章 涉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

第十章 执法监督

第十一章 执法监督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保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 行政 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遵循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

第二条 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微信公号:jtsgzx0577

第三条 道路交通事故分为 财产损失事故 伤人事故 死亡事故

财产损失事故是指造成财产损失,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伤人事故是指造成人员受伤,尚未造成人员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死亡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第四条 道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应当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

财产损失事故可以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但法律法规及本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交通警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取得相应等级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资格。

第五条 交通警察经过培训并考试合格,可以处理适用简易程序的道路交通事故。

处理伤人事故,应当由具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初级以上资格的交通警察主办。

处理死亡事故,应当由具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级以上资格的交通警察主办。


第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使用全国统一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鼓励应用先进的科技装备和先进技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


第七条 交通警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按照规定使用执法记录设备。


第八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与司法机关、保险机构等有关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第二章 管辖

第二章 管辖

第四条 道路交通事故由发生地的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未设立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由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第九条 道路交通事故由 事故 发生地的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未设立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由设区 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第五条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在两个以上管辖区域的,由事故起始点所在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管辖。指定管辖前,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报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先行救助受伤人员,进行现场前期处理

第十条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在两个以上管辖区域的,由事故起始点所在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对管辖权有争议的,由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管辖。指定管辖前,最先发现或者最先接到报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先行处理。

第六条 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处理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道路交通事故,或者指定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限时将案件移送其他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

案件管辖发生转移的,处理时限从 移送案件之日 起计算。

第十一条 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处理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道路交通事故,或者指定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限时将案件移送其他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

案件管辖 发生转移的,处理时限从 案件接收之日 起计算。

第七条 军队、武警部队人员、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需要对现役军人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军队、武警部队有关部门。

笔者注:

新规可以扣留军车检验鉴定,并可以对军人作出罚款、暂扣军证的行政处罚(比如饮酒后驾车),但是不作出吊证、拘留的处罚;注销不是行政处罚内容,注销指的是取消登记的事项,部队与农业部门核发的驾驶证档案本来不由交警队管理,也就是说 交警无法对军证农证进行注销 ,可能是立法表述失误。 微信公号:jtsgzx0577

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人员、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 依法应当 吊销、注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核发的机动车驾驶证以及对现役军人实施 行政拘留 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部门处理。

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本规定处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拖拉机驾驶人依法 暂扣、吊销、注销 驾驶证或者 记分 处理的,应当将决定书和记分情况 通报有关的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 。吊销、注销驾驶证的,还应当将驾驶证送交有关的农业(农业机械)主管部门。

第三章 报警和受理

第三章 报警和受案

第八条 道路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警:

(一)造成人员死亡、受伤的;

(二)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对事实或者成因有争议的,以及虽然对事实或者成因无争议,但协商损害赔偿未达成协议的;

(三) 机动车无号牌 、无检验合格标志、无保险标志的;

(四)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源体等危险物品车辆的;

(五)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或者其他设施的;

(六)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

(七)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

(八)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

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并具有前款第二项至第五项情形之一,车辆可以移动的,当事人可以在 报警后, 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对现场拍照或者标划停车位置, 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等候处理。

第十三条 发生死亡事故、伤人事故的, 或者发生财产损失事故 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 保护现场并立即报警

(一)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 或者驾驶的机动车与驾驶证载明的准驾车型不符的;

(二)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

(三)驾驶人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嫌疑的;

(四) 机动车无号牌 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号牌的;

(五)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 ;

(六)一方当事人离开现场的;

(七)有证据证明事故是由一方故意造成的。

驾驶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立即组织车上人员疏散到路外安全地点,避免发生次生事故。驾驶人已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或者受伤无法行动的,车上其他人员应当自行组织疏散。

笔者注:以上共九种情形:①死亡;②伤人;③无驾驶资格;④酒毒药;⑤运客严重超员超速、⑥无牌假牌、⑦不能移动、⑧有人离场、⑨有人故意。

新规处置 要求是 ①保护现场;②立即报警;③疏散人员, 不移动车辆 (因为要保护现场)。

第九条 公路上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驾驶人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立即组织车上人员疏散到路外安全地点,避免发生次生事故。驾驶人已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或者受伤无法行动的,车上其他人员应当自行组织疏散。

第十四条 发生财产损失事故且有下列情形之一,车辆可以移动的,当事人应当组织车上人员疏散到路外安全地点,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采取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等方式固定证据, 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后报警:

(一)机动车无检验合格标志或者无保险标志的;

(二)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或者其他设施的。

笔者注:①安全取证;②撤离现场;③报警。


第十五条 载运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车辆发生事故的,当事人应当 立即报警,危险物品车辆驾驶人、押运人应当按照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操作规程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笔者注:危化品①立即报警;②应急处置。

第十条 公安机关及其交通管理部门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应当记录下列内容:

(一)报警方式、报警时间 报警人姓名、联系方式,电话报警的,还应当记录报警电话;

(二)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间、地点;

(三)人员伤亡情况;

(四)车辆类型、车辆牌号,是否载有危险物品、危险物品的种类等;

(五)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当询问并记录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逃逸驾驶人的体貌特征等有关情况。

报警人不报姓名的,应当记录在案。报警人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应当为其保密。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及其交通管理部门 接到报警的, 应当受理 ,制作 受案登记表 并记录下列内容:

(一)报警方式、时间 报警人姓名、联系方式,电话报警的,还应当记录报警电话;

(二)发生 或者发现 道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

(三)人员伤亡情况;

(四)车辆类型、车辆号牌号码,是否载有危险物品以及危险物品的种类、 是否发生泄漏 等;

(五)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还应当询问并记录肇事车辆的车型、颜色、特征及其逃逸方向、逃逸驾驶人的体貌特征等有关情况。

报警人不报姓名的,应当记录在案。报警人不愿意公开姓名的,应当为其保密。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或者 出警指令后,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 有人员伤亡或者其他紧急情况的,应当及时通知急救、医疗、消防等有关部门。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或者其他有重大影响的道路交通事故,应当立即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并通过所属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涉及营运车辆的,通知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涉及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源体等危险物品的,应当立即通过所属公安机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造成道路、供电、通讯等设施损毁的,应当通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第十七条 接到道路交通事故报警后 ,需要派员到现场处置,或者 接到出警指令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

第十二条 当事人未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报警,事后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的规定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作出 是否受理 的决定。经核查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受理, 并告知当事人 ;经核查无法证明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或者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未报警,在事故现场撤除后,当事人又报警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的记录内容予以记录,并在三日内作出 是否接受案件 的决定。

经核查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受理, 制作受案登记表 ;经核查无法证明道路交通事故事实存在,或者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 自行协商 和简易程序

第四章 自行协商

第十三条 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 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车辆可以移动的, 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 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后,立即撤离现场,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再 进行 协商。

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者行人发生财产损失事故, 基本事实及成因清楚的, 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对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的,交通警察应当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造成交通堵塞的,对驾驶人处以 200 元罚款; 驾驶人有其他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依法一并处罚。

第十九条 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 ,采取 现场拍照或者标划事故车辆现场位置 等方式固定证据 后,立即撤离现场,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再协商 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但有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情形的除外。

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者行人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对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的,交通警察应当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造成交通堵塞的,对驾驶人处以 200 元罚款。

笔者注:①对第13条的九种情形 未要求移动车辆 ;②对第14条、15条的未年检、无保险、撞设施、危化品车应当 在固定证据后立即撤离 现场。③不管对事故事实及成因有无争议,能撤应撤。


第二十条 发生可以自行协商处理的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自行协商处理;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有争议的,可以通过互联网共同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线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当事人报警的,交通警察、警务辅助人员 可以指导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 。当事人 要求 交通警察到场处理的, 应当指派 交通警察到现场调查处理。

第十四条 具有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情形,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的, 填写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协议书 ,并共同签名。 损害赔偿协议书 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机动车驾驶证号、联系方式、机动车种类和号牌、保险凭证号、事故形态、碰撞部位、 赔偿责任 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的, 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协议书 ,并共同签名。 道路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协议书 应当载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驾驶证号 或者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机动车种类和号牌号码、 保险公司 、保险凭证号、事故形态、碰撞部位、 当事人的责任 等内容。

以上法条解读文章: 2018 年事故新变化解读一)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的,可以按照下列方式履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一)当事人自行赔偿;

(二)到投保的保险公司或者道路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服务场所办理损害赔偿事宜。

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后未履行的,可以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五章 简易程序

第十五条 对仅造成人员 轻微伤 或者具有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八项规定情形之一的财产损失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 但是有 交通肇事 犯罪嫌疑的除外。

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由一名交通警察处理。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处理以下道路交通事故, 但有 交通肇事 危险驾驶犯罪 嫌疑的除外:

(一)财产损失事故;

(二)受伤当事人 伤势轻微 各方当事人一致同意 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伤人事故。

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由一名交通警察处理。

笔者注:新规实际上缩小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伤势轻微需要各方当事人一致同意。

第十六条 交通警察适用简易程序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在固定现场证据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拒不撤离现场的,予以强制撤离;对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交通警察应当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具有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六项、第七项情形之一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处理。

撤离现场后,交通警察应当根据现场固定的证据和当事人、证人叙述等,认定并记录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机动车驾驶证号、联系方式、机动车种类和号牌、保险凭证号、交通事故形态、碰撞部位等,并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由当事人签名。

第二十四条 交通警察适用简易程序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在固定现场证据后,责令当事人撤离现场,恢复交通。拒不撤离现场的,予以强制撤离。当事人无法及时移动车辆 影响通行和交通安全的, 交通警察应当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具有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情形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处理。

撤离现场后,交通警察应当根据现场固定的证据和当事人、证人陈述等,认定并记录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驾驶证号 或者身份证号 、联系方式、机动车种类和号牌号码、 保险公司 、保险凭证号、道路交通事故形态、碰撞部位等,并根据本规定第六十条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当场制作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不具备当场制作条件的,交通警察应当在 三日内 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由当事人签名, 并现场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拒绝签名或者接收的,交通警察应当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注明情况。

第十七条 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应当当场进行调解,并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记录调解结果,由当事人签名, 交付 当事人。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共同请求调解的,交通警察应当当场进行调解,并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记录调解结果,由当事人签名, 送达 当事人。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调解,交通警察可以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载明有关情况后,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交付 当事人:

(一)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二)当事人拒绝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签名的;

(三)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调解,交通警察可以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载明有关情况后,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送达 当事人:

(一)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二)当事人拒绝在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上签名的;

(三)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第五章 调查

第六章 调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 除简易程序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调查时,交通警察不得少于二人。

交通警察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员出示《人民警察证》,告知被调查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向当事人发送联系卡。联系卡载明交通警察姓名、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 除简易程序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调查时,交通警察不得少于二人。

交通警察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员出示《人民警察证》,告知被调查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向当事人发送联系卡。联系卡载明交通警察姓名、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内容。

第二十条 交通警察调查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 客观、全面、及时、合法 地收集证据。

第二十八条 交通警察调查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 合法、及时、客观、全面 地收集证据。


第二十九条 对发生 一次死亡三人以上 道路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应当开展深度调查 ;对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或者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的道路交通事故,可以开展深度调查。具体程序另行规定。

第二节 现场处置和 现场调查

第二节 现场处置和 调查

第二十一条 交通警察到达事故现场后,应当立即进行下列工作:

(一)划定警戒区域,在安全距离位置放置发光或者反光锥筒和警告标志,确定专人负责现场交通指挥和疏导, 维护良好道路通行秩序 。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交通中断或者现场处置、勘查需要采取封闭道路等交通管制措施的,还应当在事故现场来车方向提前组织分流,放置绕行提示标志, 避免发生交通堵塞。

(二)组织抢救受伤人员;

(三)指挥 勘查、救护 等车辆停放在便于抢救 勘查的位置,开启警灯,夜间还应当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示廓灯;

(四)查找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和证人,控制肇事嫌疑人。

第三十条 交通警察到达事故现场后,应当立即进行下列工作:

(一) 按照事故现场安全防护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划定警戒区域,在安全距离位置放置发光或者反光锥筒和警告标志,确定专人负责现场交通指挥和疏导。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交通中断或者现场处置、勘查需要采取封闭道路等交通管制措施的,还应当视情在事故现场来车方向提前组织分流,放置绕行提示标志;

(二)组织抢救受伤人员;

(三)指挥 救护、勘查 等车辆停放在 安全和 便于抢救 勘查的位置,开启警灯,夜间还应当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示廓灯;

(四)查找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和证人,控制肇事嫌疑人;

(五)其他需要立即开展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应当经急救、医疗人员确认,并由医疗机构出具死亡证明。尸体应当存放在殡葬服务单位或者 有停尸条件的医疗机构。

第三十一条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应当经急救、医疗人员 或者法医 确认,并由 具备资质的 医疗机构出具死亡证明。尸体应当存放在殡葬服务单位或者医疗机构等 有停尸条件的场所

第二十三条 交通警察应当对事故现场 进行调查,做好下列工作:

(一)勘查事故现场,查明事故车辆、当事人、道路及其空间关系和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

(二)固定、提取或者保全现场证据材料;

(三)查找当事人、证人进行询问,并制作询问笔录;

(四)其他调查工作。

第三十二条 交通警察应当对事故现场 开展下列调查工作:

(一)勘查事故现场,查明事故车辆、当事人、道路及其空间关系和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

(二)固定、提取或者保全现场证据材料;

(三)询问当事人、证人并制作询问笔录;现场不具备制作询问笔录条件的, 可以通过录音、录像记录询问过程;

(四)其他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 交通警察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 提取痕迹、物证, 制作现场勘查笔录。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当进行现场摄像。

现场图、现场勘查笔录应当由参加勘查的交通警察、当事人 或者 见证人签名。当事人、见证人拒绝签名或者无法签名以及无见证人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三十三条 交通警察勘查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 及时提取、采集与案件有关的痕迹、物证等 ,制作现场勘查笔录。 现场勘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涉嫌利用交通工具实施其他犯罪的,应当妥善保护犯罪现场和证据,控制犯罪嫌疑人,并立即报告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的,应当进行现场摄像, 必要时可以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加现场勘验、检查。

现场图、现场勘查笔录应当由参加勘查的交通警察、当事人 见证人签名。当事人、见证人拒绝签名或者无法签名以及无见证人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五条 痕迹或者证据 可能因时间、地点、气象等原因导致灭失的,交通警察应当及时固定、提取或者保全。

车辆驾驶人有饮酒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嫌疑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及时抽血或者提取尿样,送交有检验资格的机构进行检验;车辆驾驶人当场死亡的,应当及时抽血检验。

第三十四条 痕迹、物证等证据 可能因时间、地点、气象等原因导致 改变、毁损、 灭失的,交通警察应当及时固定、提取或者保全。

对涉嫌饮酒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驾驶车辆的人员,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及时抽血或者提取尿样等检材,送交 有检验鉴定资质的机构 进行检验。

车辆驾驶人员当场死亡的,应当及时抽血检验。 不具备抽血条件的,应当由 医疗机构 或者 鉴定机构 出具证明。

第二十六条 交通警察应当 检查 当事人的身份证件、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行驶证、保险标志等;对交通肇事嫌疑人可以依法传唤。

第三十五条 交通警察应当 核查 当事人的身份证件、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行驶证、 检验合格标志、 保险标志等。

对交通肇事嫌疑人可以依法传唤。 对在现场发现的交通肇事嫌疑人,经出示《人民警察证》,可以口头传唤,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时间和离开时间。

第二十七条 交通警察 勘查事故现场完毕后,应当清点并登记现场遗留物品,迅速组织清理现场,尽快恢复交通。

现场遗留物品能够 现场 发还的,应当 现场 发还并做记录; 现场 无法确定所有人的, 应当妥善保管, 待所有人确定后,及时发还。

第三十六条 勘查事故现场完毕后, 交通警察 应当清点并登记现场遗留物品,迅速组织清理现场,尽快恢复交通。

现场遗留物品能够 当场 发还的,应当 当场 发还并做记录; 当场 无法确定所有人的, 应当登记,并妥善保管, 待所有人确定后,及时发还。


第三十七条 因调查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向有关单位、个人调取汽车行驶记录仪、卫星定位装置、技术监控设备的记录资料以及其他与事故有关的证据材料。


第三十八条 因调查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组织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证人对肇事嫌疑人、嫌疑车辆等进行辨认。

辨认应当在交通警察的主持下进行。主持辨认的交通警察不得少于二人。多名辨认人对同一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由辨认人个别进行。

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特征相类似的其他对象中,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辨认肇事嫌疑人时,被辨认的 人数不得少于七人 ;对肇事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的, 不得少于十人的照片 。辨认嫌疑车辆时,同类 车辆不得少于五辆 ;对肇事嫌疑车辆照片进行辨认时, 不得少于十辆的照片

对尸体等特定 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或者辨认人能够准确描述肇事嫌疑人、嫌疑车辆独有特征的, 不受数量的限制

对肇事嫌疑人的辨认,辨认人不愿意公开进行时,可以在不暴露辨认人的情况下进行,并应当为其保守秘密。

对辨认经过和结果,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交通警察、辨认人、见证人签名。 必要时,应当对辨认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第二十八条 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留事故车辆 及机动车行驶证, 并开具行政强制措施凭证。扣留的车辆 及机动车行驶证 应当妥善保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扣留事故车辆所载货物。对所载货物在核实重量、体积及货物损失后,通知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货物所有人自行处理。无法通知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不自行处理的,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九条 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留事故车辆,并开具行政强制措施凭证。扣留的车辆应当妥善保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扣留事故车辆所载货物。对所载货物在核实重量、体积及货物损失后,通知机动车驾驶人或者货物所有人自行处理。无法通知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不自行处理的,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有关规定办理。

严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指定停车场 停放扣留的事故车辆。

第二十九条 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押与事故有关的物品,并开具扣押物品清单一式两份,一份交给被扣押物品的持有人,一份附卷。扣押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

扣押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本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条 当事人 涉嫌犯罪的 ,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扣押机动车驾驶证 等与事故有关的物品、证件,并按照规定出具扣押法律文书。扣押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

对扣押的机动车驾驶证等物品、证件,作为证据使用的, 应当随案移送 ,并制作随案移送清单一式两份,一份留存,一份交人民检察院。对于实物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后,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依法作出处理。

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现场调查认为 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应当 书面通知当事人,并将案件移送有关部门或者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有 交通肇事犯罪嫌疑 的,应当按照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立案侦查。发现当事人有其他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移送不影响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四十一条 经过调查, 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应当 将案件移送有关部门并书面通知当事人,或者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事人 涉嫌交通肇事、危险驾驶犯罪 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立案侦查。发现当事人有其他违法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移送不影响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三十一条 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书面通知保险公司。

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书面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第四十二条 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应当 书面通知保险公司。

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应当 书面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

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需要救助基金垫付丧葬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送达尸体处理通知书的同时, 告知 受害人亲属向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提出书面垫付申请。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三节 交通肇事逃逸查缉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 组织专门力量 办理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立即启动 查缉预案,布置警力堵截,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查缉。

第三十三条 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

第四十四条 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车辆涉嫌交通肇事逃逸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应当通报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部门。

第三十四条 接到协查通报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布置堵截或者排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嫌疑车辆的,应当予以扣留,依法传唤交通肇事逃逸人或者与协查通报相符的嫌疑人,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前往办理移交。

第四十五条 接到协查通报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布置堵截或者排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嫌疑车辆的,应当予以扣留,依法传唤交通肇事逃逸人或者与协查通报相符的嫌疑人,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前往办理移交。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车辆后,应当按原范围发出撤销协查通报。

第四十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车辆 或者交通肇事逃逸嫌疑人 后,应当按原范围撤销协查通报, 并通过全国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撤销布控。

第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侦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期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询问案件侦办情况的,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

第四十七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侦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期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询问案件侦办情况的, 除依法不应当公开的内容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告知并做好记录。


第四十八条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已经为受害人垫付抢救费用或者丧葬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后及时书面告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交通肇事逃逸驾驶人的有关情况。

第四节 检验、鉴定

第四节 检验、鉴定

第三十七条 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事故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具备 资格 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尸体检验应当在死亡之日起三日内委托。

对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后需要检验、鉴定的,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对精神病的鉴定, 应当由 省级人民政府指定 的医院进行。

第四十九条 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按照有关规定, 自事故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具备 资质 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

尸体检验应当在死亡之日起三日内委托。 对交通肇事逃逸车辆的检验、鉴定自查获肇事嫌疑车辆之日起三日内委托。

对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后需要检验、鉴定的,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

对精神疾病的鉴定, 由具有 精神病鉴定资质 的鉴定机构进行。

以上法条解读文章: 2018 年事故新变化解读二)

第五十条 检验、鉴定费用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自行委托伤残评定、财产损失评估的除外。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与 检验、 鉴定机构约定检验、鉴定完成的期限 ,约定 的期限不得超过 二十日 。超过二十日的, 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五十一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与鉴定机构确定检验、鉴定完成的期限, 确定 的期限不得超过 三十日 。超过三十日的, 应当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三十九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机构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为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出具的诊断证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作为认定人身伤害程度的依据。


第四十条 检验尸体不得在公众场合进行。 检验中需要解剖尸体的, 应当征得其家属的同意。

解剖未知名尸体,应当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

第五十二条 尸体检验不得在公众场合进行。 为了确定死因需要解剖尸体的, 应当征得死者家属同意。 死者家属不同意解剖尸体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解剖尸体,并且通知死者家属到场,由其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签名。

死者家属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交通警察应当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注明。对身份不明的尸体,无法通知死者家属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四十一条 检验尸体 结束后 应当书面通知死者家属在十日内办理丧葬事宜。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的应记录在案,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由公安机关处理尸体,逾期存放的费用由死者家属承担。

对未知名尸体, 由法医提取人身识别检材,并对尸体拍照、采集相关信息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填写 未知名尸体信息登记表 , 并在设区市级以上报纸刊登认尸启事。 登报后三十日仍无人认领的,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 负责人 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 处理尸体。

第五十三条 尸体检验报告 确定后 应当书面通知死者家属在十日内办理丧葬事宜。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的应记录在案,并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 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 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由公安机关 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 交通管理部门处理尸体,逾期存放的费用由死者家属承担。

对于没有家属、家属不明或者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无法通知或者通知后家属拒绝领回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及时处理。

对身份不明的尸体, 由法医提取人身识别检材,并对尸体拍照、采集相关信息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填写 身份不明尸体信息登记表 ,并在设区 市级以上报纸刊登认尸启事。登报后三十日仍无人认领的,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 ,可以 及时处理。

因宗教习俗等原因对尸体处理期限有特殊需要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 紧急处理

第四十二条 检验、 鉴定机构应当在 约定或者 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鉴定,并出具书面 检验、鉴定报告, 检验、鉴定人签名 加盖机构印章。 检验 、鉴定 报告 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委托人;

(二)委托事项;

(三)提交的相关材料;

(四)检验、鉴定的时间;

(五)依据和结论性意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的,应当有分析 过程的说明

第五十四条 鉴定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鉴定,并出具书面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 鉴定人签名, 鉴定意见还应当 加盖机构印章。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 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委托人;

(二)委托日期 和事项

(三)提交的相关材料;

(四)检验、鉴定的时间;

(五)依据和结论性意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的,应当有分析 证明过程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应当附有 鉴定机构、鉴定人的资质证明 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第四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在收到检验、鉴定报告 之日起 二日 内,将 检验、鉴定报告 复印件送达当事人。

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对检验报告、鉴定意见 进行审核 ,并在收到检验报告、鉴定意见 之日起 五日 内,将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 复印件送达当事人,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检验、鉴定程序违法或者违反相关专业技术要求, 可能影响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公正、客观的;

(二)鉴定机构、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质和条件的 ;

(三)检验报告、鉴定意见明显依据不足的;

(四)故意作虚假鉴定的;

(五)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六)检材虚假或者检材被损坏、不具备鉴定条件的;

(七)其他可能影响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公正、客观的情形。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应当在收到检验报告、鉴定意见之日起 三日内重新委托 检验、鉴定。

当事人对 检验、鉴定结论 有异议 ,可以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 三日 内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重新检验、鉴定。重新检验、鉴定 应当另行委托检验、鉴定机构 或者由原检验、鉴定机构另行指派鉴定人。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重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重新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 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

第五十六条 当事人对 检验报告、鉴定意见 有异议,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应当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 三日 提出书面申请 ,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 原办案单位应当 重新委托 检验、鉴定。检验报告、鉴定意见不具有本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由原办案单位 作出不准予 重新检验、鉴定的决定,并在 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

同一交通事故的同一检验、鉴定事项, 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


第五十七条 重新检验、鉴定应当另行委托鉴定机构。

第四十四条 检验、鉴定结论 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 机动车行驶证以及扣押的物品。

对驾驶人逃逸的无主车辆或者 经通知当事人三十日后仍不领取的车辆,经公告三个月 仍不来接受处理的, 对扣留的车辆依法处理。

第五十八条 自检验报告、鉴定意见 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

因扣留车辆发生的 费用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 ,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知当事人领取,当事人 逾期未领取产生的停车费用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经通知当事人三十日后不领取的车辆,经公告三个月 仍不领取的, 对扣留的车辆依法处理。

来源:法眼观察

  • 服务热线:

    0539-8312348

  • 联系邮箱:

    sdmxls@163.com

  • 地址:

    山东省临沂市北城新区府佑大厦A座7F-8F(上海路与蒙河路交汇处)

  • 关注铭星微信号

    公微
  • 关注铭星抖音号

    抖音号